[第六屆新詩組評審獎]國防醫學三-石佳禾《沖積平原》

[第六屆新詩組評審獎]國防醫學三-石佳禾《沖積平原》

 

單車迂迴了整個小鎮一直

到鄉野已貼近鼻尖那樣的

距離,只剩

一座河堤的高度

讓記憶和秘密負責 跨越

 

然秘密已受潮瓦解

為目屎和汗水沖刷

成一塊濕濡柔軟的質地

發酵記憶為一片腐植質

將昨日和昨日的昨日混合

與溫熱的泥土

 

在尖銳刻骨的雨季持續之時

囝仔踩踏水漥

水面凹陷,然後破碎

皇帝樹已全然溼透的樹皮旁

背對所有打在身上的質詢你問

「所有不經意的毀壞攏再袂圓滿,是不?」

 

必須謙卑

讓半身高的玉米淹沒

讓湮起的土塵撲得更老成一些

掘起火般蔓延的荒草

綠色棘刺帶著草液刺穿體熱

直向星芒也刺不到的所在

疼痛時常較光亮為

更好的剖析者你承認

 

農民曆上雨季已經過去

陽光倏地撐破雲層

我們背對太陽,瞭解彩虹不過

是水光之間的曲折

而已,假如偶然

有人收傘站立於傾斜的坡面上

也將不會發現桑陌之間有

另一個明亮的夢 正在形成

 

評審評論

 

劉:

這首詩是我的前三名,第一段讓我覺得滿驚豔的,「單車迂迴了整個小鎮一直/到鄉野已貼近鼻尖那樣的

/距離,只剩/一座河堤的高度/讓記憶和秘密負責 跨越」這樣的句子雖然沒有龐大的意象,但是很有畫面。小小缺點是:混用國台語有點卡卡的,另外「在尖銳刻骨的雨季持續之時」這一句的成語出現讓人感到有些不順與浮濫,整個詩意就沒了。後面有些句子不錯例如:「疼痛時常較光亮為/更好的剖析者你承認」、「我們背對太陽,瞭解彩虹不過/是水光之間的曲折」蠻有哲學意味,能誘發別人的思考,這首詩讓人感覺很有深度,我給他前三名。

 

這首詩我也有選,提詞有點模糊,這首詩所講的可能是回到童年的故鄉,或是回到田園生活裡之感懷。第一段其實就把詩拉到了一個高度,第三段有些敗筆,讓人不太了解他的用意是什麼。可是整個氛圍的鋪陳意象的銜接,到最後的「另一個明亮的夢 正在形成」,這樣感受像是飽經滄桑的心靈在一個回歸田園的一種心態,平靜充滿希望的一種表達。雖然刻意的把台語寫在詩裡,其實就技巧上算成熟、有設計的一首詩。

 

 

羅:

打了一個問號,我覺得他是意象經營最成功但是語法策略最失敗的作品,他的熟練度沒有問題,有著最鮮明電影般的畫面。但在語言策略上我無法理解他的用意,如果把詩唸出來時就會把本來的嚴肅性給破壞掉了,詩作應該是有能力把讀者拉到深沉的情感中,這裡頭就不能有敗筆讓讀者驚醒。在這首詩中為什麼要創造唐突,是為了凸顯語言樂趣問題?還是要讓鄉土原音重現?這些預測效果都可以用別種方式達到,雖然文白夾雜、國台夾雜也是有不少人這麼做,但是在使用上他卻用了相當怪異的方式去呈現,所以如果同意他是否就代表肯定他對語法的實驗?我仍然在考慮當中。

 

評選結果

 

編/羅/陳/劉/計/名

24/01/03/05/09/3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